在我們日常的眼科或視力檢查中,醫生常會告訴我們「你的近視幾度、遠視幾度、散光幾度」,但這些專業術語對我們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呢?這篇文章將幫助大家了解這些術語的真正含義,以及如何正確看待它們。
什麼是屈光不正?
首先,讓我們了解一下「屈光不正」的概念。簡單來說,屈光不正是指眼睛的對焦系統(包括角膜、水晶體等)出現問題,導致眼睛無法正確聚焦遠處或近處的物體。最常見的屈光不正問題就是近視、遠視和散光。如果眼睛的光線可以準確聚焦在視網膜上,我們就稱之為「正視眼」。
近視:看遠模糊,眼軸過長
當我們提到近視時,大家最常感受到的症狀就是「看遠處模糊」。那麼,近視究竟是怎麼發生的呢?近視其實與眼球的長度有關。正常的眼球長度是固定的,而近視的眼球則變得過長。當眼軸過長時,光線聚焦的位置會出現在視網膜的前方,從而造成遠距離物體的模糊。
有些人可能會問:「近視是天生的嗎?」其實,很多人出生時眼睛是遠視的,但隨著成長,眼球會逐漸變長,這是一個正常的發育過程。當眼軸發育到一定長度,大約在7至8歲左右,若度數恰好為0度,則這個眼睛就屬於正視眼。
遠視:看近模糊,眼軸過短
相對於近視,遠視是由於眼軸過短所造成的。遠視者的眼球過短,光線聚焦的位置會落在視網膜的後方,導致近距離的物體看不清楚。因此,遠視的人常常感覺到看近處物品模糊,但看遠處的物品卻能清楚,但年輕時因調節能力很強所以通常近距離也不會有不清楚的問題。
散光:角膜形狀不規則
除了近視和遠視,另一個常見的屈光不正問題就是散光。散光的根本原因在於眼球前半部的角膜形狀不規則,通常是角膜像橄欖球一樣的形狀,而不是正常圓形。當光線進入眼睛時,它會被角膜不規則的曲率彎曲,形成兩個焦點,從而使得物體的影像變得模糊。這種情況我們就稱為散光。
如何預防和改善屈光不正?
很多人擔心屈光不正會隨著年齡加深,事實上,近視、遠視和散光的發展與很多因素有關,除了遺傳因素外,生活習慣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。對於孩子來說,減少近距離用眼、增加戶外活動、保持正確的閱讀姿勢,都是預防和減緩屈光不正加深的重要方法。此外,如果孩子已經有屈光不正,適當配戴眼鏡搭配散瞳劑控制,或依醫師建議配戴最新的離焦眼鏡、角膜塑型鏡片,也能有效控制近視的發展。
總結
綜合來說,近視、遠視和散光都是屈光不正的表現,這些問題通常與眼球的長度或角膜形狀有關。了解這些基本的視力問題,有助於我們及早發現視力異常,並採取相應的措施來保持眼睛健康。無論是通過正確的視力矯正還是改變生活習慣,保持健康的眼睛都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重視的事。